【爱立方人】让儿童像儿童一样自由快乐成长 ——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解读
发布时间:2019-05-30浏览次数:914
打印 字号

5月28日下午,第二期“爱立方大讲堂”开讲,本次大讲堂特别邀请了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,湖北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,湖北省学前教育国培专家组成员陈红梅博士。陈红梅博士以“让儿童像儿童一样自由快乐成长”为主题向全体爱立方员工深度解读了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。爱立方董事长陈栋、副总经理吴高余出席活动,全体员工参加了本次学习活动。

 

图片2.png

讲座中,陈红梅博士指出了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走向,即“去小学化”的要求。陈红梅博士从两大核心举措“规范办园行为,提升保教质量入手”,明确了幼儿园办园的底线和目标。遏制“小学化”倾向作为学前教育现阶段最难的攻坚战,需要全体幼教人时刻牢记自身使命,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,以游戏化的教育方式捍卫儿童的幸福童年。

 

图片3.png

为了落实“去小学化”目标,教育部自2001年起颁布了多项文件。国务院更是在2010年颁布的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年)》中明确提出:“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、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,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,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。”在2010年,国务院印发了《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》,在文件中明确指出:“坚持科学保教,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。遵循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规律,面向全体幼儿,关注个体差异,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,保教结合,寓教于乐,促进幼儿健康发展。”为深入贯彻这两项文件,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,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,教育部于2012 年10 月9 日正式颁布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,对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“小学化”现象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。

陈红梅博士一再强调《指南》对于学前教育“去小学化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陈红梅博士讲到,《指南》的制定始于2006年,专家组分析比较了13个国家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相关内容,先后两次面向各省(区、市)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师范院校征集意见,又在教育部门户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,历经多次修改于2012年才正式颁布。

陈红梅博士解读了《指南》为什么叫“指南”而不叫“标准”的问题,“指南”一词,突出强调其“指引”和“导向”的功能。陈红梅博士进一步分析了“学习”与“发展”的关系:《指南》既引导幼儿的学习,也引导幼儿通过学习所要达成的发展的结果。结合自身经验积累和大量的案例,陈红梅博士进一步阐述了如何理解3-6岁儿童的学习,包括生活技能、生活常识、健康理念以及社会交往的学习,并提出要确立广义的幼儿学习观。

在此基础上,陈红梅博士进一步讲解了《指南》的定位:《指南》是我国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方向的指导性文件,它提出了一整套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意见,将正确的教育观、儿童观、发展观自然地渗透其中,引导成人沿着《指南》的方向,用正确的方法去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。

对于《指南》的目标,陈红梅博士提出:一要正确理解目标,了解目标的意义与价值,并对各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有着合理的期望;二要正确理解《指南》的“各年龄段表现”,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年龄段幼儿群体大致的发展趋势、发展水平、发展速度和行为特点。

陈红梅博士明确了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价值导向:一要以幼儿为本,一日活动中生活活动与过渡环节比例应占到50%,并且绝对不可缺少游戏活动与户外活动;二要充分重视环境创设的作用;三要突出游戏,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,让幼儿在玩中学;四要关注过程,不可忽视预设和生成课程,重视生活中的教育。

讲座的最后,陈红梅博士阐述了实施《指南》的原则:一是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,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、各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;二是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,充分认识到幼儿发展是持续渐进的过程,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;三是要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,合理安排一日活动,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、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;四是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,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、认真专注、不怕苦难、敢于探究尝试和乐于想象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。

爱立方学院金锦秀院长对陈红梅博士的授课进行了总结,称其“既仰望星空,又脚踏实地”。整场讲座有着扎实的理论依据和基础的指导,又有着实际案例的说明。本次《指南》的解读是一次难得的答疑解惑,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“去小学化”的重要意义,爱立方将始终坚持“游戏化学习”的方向,做到“心中有目标,眼中有孩子,手上有方法,孩子有材料”!

 

图片1.png

返回列表